“麻木的人最快乐,而思考让人痛苦。”
【资料图】
在秦皇岛阿那亚的海边,以解读金庸小说著称的自媒体人“六神磊磊”如此说。那是在一个论坛上的发言,主题为——“碎片化会让人丧失深度思考力吗?”
这一命题映射了很多人的焦虑,首当其冲的,是深度内容创作者们。
7月1日,腾讯新闻在阿那亚举办了“眼界仲夏夜-可能性之海”的活动,试图探索网媒内容的未来走向。该活动还有个副题——“精品内容粉丝节”,是让内容创作者和用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"节日"。
今年,是腾讯新闻诞生20周年(假如算上门户时代的话),目前而言,是业内唯一可以在流量数据上与“今日头条”相抗衡的新闻资讯产品。
腾讯新闻负责人何毅进在开场致辞中称,将会继续保持着对“什么是好内容”的深入思考,坚守精品资讯的初心。
腾讯新闻负责人何毅进
不难看出,在碎片化、流量化的当下,腾讯新闻以“精品路线”及“深度阅读”为解方,希望在娱乐之余给用户提供一些收获感。
尽管,这可能很难——理由大家都清楚,在碎片化时代,谁还想看所谓的“媒体精品”呢?
在活动当晚的论坛环节,著名作家李敬泽、帆书APP(原樊登读书)创始人樊登、自媒体人六神磊磊以及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联袂登场,讨论了碎片化和深度思考的关系。
几位嘉宾金句不断,正是在这个场合里,六神磊磊说出了开头的那句话。
从他们的讨论里,管中窥豹,或许能感知当下媒体产业的困难,以及有可能的内容趋势。
从右至左:樊登、李敬泽、六神磊磊、杨瑞春
讨论全程,兹录于下,有部分删减——
主持:
腾讯新闻副总编辑 杨瑞春
嘉宾:
作家、评论家 李敬泽
帆书APP(原樊登读书)创始人 樊登
自媒体人 六神磊磊
|麻木的人最快乐,思考者很痛苦
杨瑞春:你们在大众看来都是擅长深度思考的人,能不能分享一部最近让你产生深度思考的作品,可以是一本书,也可以是一篇文章,或者视频、影视剧、节目等等,以及看它的原因和你的感受。
李敬泽:其实我并没有天天深度思考,我觉得一个从早到晚深度思考的人很容易变成雕像“思考者”的样子,我实际上没有。但是,我理解你深度思考的意思。就最近来说,书我就不说了,因为我看书太多了,说说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《漫长的季节》。
杨瑞春:那我也是非常喜欢的一部剧。
李敬泽:不是火了才看的,是偶然打开腾讯视频看到的。实际上,即使是《漫长的季节》这样一部电视剧,让你沉浸进去的话,我觉得它不仅给我这样的人,也给每一个喜欢它的观众都能带来深度思考。
我们绝对不是仅仅看了一部剧,当我们喜欢的时候,已经被它所传达的情感,对人生、对生活的情感所感染,同时带动我们打开自己,由此来想我们自己的问题。
杨瑞春:那作为这部电视剧忠实的粉丝,我考一考李老师,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?为什么?
李敬泽:其实里边哪个我都挺喜欢的,这个电视剧魅力也是在这,当然仅就一个观众小小的趣味,我最喜欢里面的马队长。
杨瑞春:我也很喜欢。
李敬泽:现在我已经给自己立了一个小小的人生目标,我在想能不能过几年像马队长那样,在我们附近跳拉丁舞。
樊登: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很受启发,叫做《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》,作者是ChatGPT的两位工程师。过去他们都是用目标函数驱动来做程序,后来发现总是走入绝境,于是他们就搞了一个图片杂交网站,让两张图片去杂交生成更多的图片。他们发现,不设任何目标,只需要做有趣性选择,叫有趣性算法,最后杂交的结果出现特别多很有趣的东西。
包括训练一个机器人怎么走出迷宫,不需要给它设定程序做目标导向说门在哪儿,而是让它做有趣的事,最后的结果会发现它老撞墙就没意思,撞的多了就不撞了。
人类整个进化就是有趣性算法,我们过去老说“物竞天择,自然选择”,似乎人类是自然竞争当中的成功者,其实不是,人类是竞争的失败者,我们只是追求越来越有趣。如果按照成功生存这一目标来看,单细胞生物最成功,凡是竞争成功的生物就不会进化了,而我们这些失败者总是在探索新的方向和角度,所以人类为什么会发展出眼睛、大脑,并不是有利于生存而是更有趣。
所以,当我们把一个有趣好玩的东西做到极致,就不用怕竞争,也不会被ChatGPT替代。
我读完《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》这本书之后,一下子变得不焦虑了,因为所有焦虑的事情都是因为没有看到那个垫脚石,只有垫脚石出现以后,下一步的故事才会发生。而当垫脚石没出现时,所有的焦虑和担心,甚至是过度计划都是没有用的。
杨瑞春:作为一个媒体人,我特别珍惜另外一种深度思考,那就是思考事物的复杂性,比如“谷雨实验室”最近有一篇文章“一个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”,一个人远离了城市,用最低欲望的方式去生活。让我们意外的是这篇稿子出来非常快就10万+了,为什么世界上有些人选择另类的生活方式,有他的逻辑和他的情感。
想问一下六神磊磊,深度思考在今天是不是成为稀缺品,你怎么感受现在舆论环境中深度思考的缺失呢?
六神磊磊:如果我身上有“不思考”的按钮,我肯定按,不思考特别快乐。我感觉,麻木的人最快乐,思考的人很痛苦,不能共情别人的人特别舒适,共情别人的人很难过。思考这个东西真是“奢侈品”。
最难过的是思考刚想进入深度,它又把你给拽回来。比如前两年,大家在争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能不能画人体,这是我小时候就解决了的问题,怎么现在又在讨论?前不久大家还在争论一个问题——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是不是着装很少?(这也是老问题)
当我们想思考一些更前沿、更有意思、更有价值的事时,却总是被拽回来,所以很痛苦,就不愿意思考了。
杨瑞春:像你刚才讲的很多东西已经解决了,但为什么这个问题经过很多年以后又回来了,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们?
六神磊磊: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事实的供给还存在不足,很多人分析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大家不能独立思考,我觉得根本不是独立思考的问题,是事实本身,由于种种原因传递出现了阻滞,再怎么独立思考出来的东西也不靠谱。
六神磊磊
|爱刷短视频是因为多巴胺被劫持
杨瑞春:再问一下樊登老师,现在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,有时候拿起手机就会刷短视频,很容易沉迷进去,不论老幼,李敬泽老师刚才说不能一天到晚深度思考,这是身边的常态,怎么样看待舆论化短内容的冲击呢?
樊登:我觉得以前深度思考的人也不多,没有短视频大家就深度思考吗?估计也够呛。互联网起到的作用是加速,加速两极分化,给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了无限学习的内容,十五六岁可以把量子力学都学完。
每天都刷短视频现象,叫做“多巴胺劫持”,刷短视频就像跟渣男谈恋爱一样。
好看和不好看之间是没有数字的,比如三个好看一个不好看,这是随机。赌场也是一样,是没有规律的,所有这些东西成瘾性的来源都在于“多巴胺劫持”,所以我觉得它跟深度思考的关系倒不大。
它可能跟人的幸福度有关系,当你被多巴胺劫持久了以后会很痛苦。刚才磊磊说那些没有共情力的人很高兴,不是,他们很痛苦,他们很痛苦才能骂出那么难听的话,不要以为能骂人就很开心,做个好人也挺好的。这个叫做“求仁而得仁又何怨”。其实它让人更痛苦,而不是让人更愉快,只是短暂的麻木而已。
所谓“深度思考”关键是不好界定,什么叫深度思考?你想说的可能是认真对待,让大家认真对待一则新闻,不要随便网暴,不要乱吃瓜,论坛开场时,主持人说要介绍一个网暴受害者上台,我以为是我——我经常被“网暴”。
六神磊磊: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网暴受害者,大家知道灭绝师太是怎么死的吗?是被造黄谣造死的。灭绝师太都受不了,你说咱们怎么能受得了。
樊登: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变革都是来自于传播工具的改变,从最大的文字到印刷机,到互联网,到今天人工智能,我们要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世界,至于将来会怎么样,我从李敬泽老师的书里学会了一句话,叫做“对于黄河我一无所知”。这句话很好用,对于深度思考我一无所知。
杨瑞春:所以樊登老师一讲,深度思考的界定也已经变成了一个问题。
樊登:我们帆书其实是个非常严肃的平台,大家如果上帆书就会知道,我每本书讲一个多小时,但是,我们也必须要拥抱短视频。
曾经有书友给我们提议,说樊登老师不要做短视频,不要进入抖音。因为一旦碎片化,剪成一分钟以后所有的语言失去了语境,(短视频制作者)为了吸引流量,很多不靠谱的言论都被剪出来。
但是,要完整看一个多小时视频确实不容易,如果不做成短视频(获得流量),大家就不知道你。人们靠碎片化获得信息之后,(感兴趣了)就会试图获得长一点的内容。
我们的困境是一回事,享受它(碎片化时代)就好。
樊登
|其实古人阅读也很“碎片化”
杨瑞春:在短视频平台上经常会看到一分钟、两分钟就把一本书、一本小说讲了,现在这样的视频非常流行,李敬泽老师您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,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?
李敬泽:我觉得你问的这个问题已经设定了我的答案,(大家可能认为)我一定要说这不好,如果我说“你们就看去吧”,我何以成其为一个合格的评论家呢?我的态度还真就是——你爱看就去看去吧。如果这样的读者或者观众不让他看速读文学小视频,不等于他就会拿起书来看,可能根本就不看书了,那么看看小视频也蛮好。
比如碎片化,如果仅仅指人时间分配上的碎片化,我觉得不是现在才这样,古人读书就已经碎片化了。
实际上,再想一想除了高度农业社会之外,人类生活中就不存在不碎片化的时间体系,每一个人生活恐怕都是时间高度碎片化,实际上思绪也一样是高度碎片化。
而且,如果没有碎片化就不会有意识流小说,写的就是人的碎片,人的思绪随波逐流,可见一百年前就已经这样了。
当然,我对深度思考充满了敬意,我的职业要求就是深度思考。我觉得深度思考有时候是会自己生产问题的,很多好的问题以及由问题而来的焦虑,都是深度思考中自我生产出来的。
我也认为,应该让深度思考者负起责任,不停地、持续地、有效地输出他们的深度思考。刚才六神磊磊反复讲“为什么让我谈那些基本问题”,你放心,过了一百年还会谈——因为大部分人面对的永远是基本问题上。
其实对我们来说不是“深度思考”的问题,是“正常思考”的问题,可能大部分人全部的努力就在于自己能不能正常思考。
所以,回到这个问题上,实在不想读小说的话,看一看一分钟速读视频我觉得也没有问题。
杨瑞春:樊登老师重新定义什么叫深度思考,李敬泽老师定义什么叫碎片化,大家都有重新定义。
李敬泽
|不焦虑就疯了,内耗来自想太多
杨瑞春:现在焦虑是困扰年轻人最主流的情绪,网友习葵葵(音)问樊登老师,我是一名教育机构的英语老师,在教育之外读了很多书,偶尔的焦虑还是存在,我想请教您面对偶尔焦虑怎么解决?
樊登:如果不焦虑就疯了,不焦虑过马路直接就被撞飞了,如果连偶尔焦虑都不能接受就是自己的问题。
我再多说一句,深度思考不能太多提倡,很多人看起来在不断的思考,其实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。什么叫内耗,内耗就是过度的思考,但是没有外在信息的输入,你自己知道的事太少了。
李敬泽:在生活中我有很多朋友,我就想把他救出来,别思考那么多了。
樊登:杨绛先生当年说,所有问题都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,真的是这样,因为读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,当然要不断读好书。我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好书,不过烂书读多了就会读到好书。
只要有了外部信息的输入才能够破这个局,否则在这个局中根本出不来。
而读书的时候一定切忌一件事,不要只读自己喜欢的作品,只读自己喜欢的题材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很讨厌。
要经常读那些不太喜欢的作品,特别奇怪的话题——比如这个人说的怎么怪怪的,不太相信,这个时候会有更多信息的改善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快乐的话,做什么事都能顺起来。
杨瑞春:最后这个问题是给六神磊磊的,网友风铃问,你是如何把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的?
六神磊磊:我最近读了一本书,是日本思想家加藤周一先生写的一本自传。
加藤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医生,有学识、有爱心,经常帮助别人,是一个特别好的人,善良、正直、纯朴。但这位父亲每天非常痛苦,(他生活在)二战前夕,天天说为什么全世界都欺负我们日本?
所以,不获得新的认知,不把一些东西打开再思考,就还是那个糊涂蛋。
多练一练,多尝试,试多了就顺了。只要有生存的压力,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
关键词: